2014年起,互联网影业这个新物种,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搅动电影市场这一池春水。不过,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,互联网影业成绩,并不十分理想。

近日,互联网影业又有新鲜事儿了,京东也宣布跨足影视行业了。这次,京东的路径是,携手微影时代,在电影票务、电影宣发、IP打造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。

根据“京娱计划”内容,京东与微影时代将通过“绿巨人”和“X战警”两个阶段开展合作。“绿巨人”阶段建好在线票务平台,“X战警”阶段则要深化IP合作,拍电影做好内容。

那么,互联网影业的生意,真的好做吗?战果如何?这三年中,互联网影业到底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实质影响?

互联网巨头扎堆成立影业公司

仔细梳理,进军影视行业的互联网公司,主要可分为三大类。

第一类是视频网站,本身就与影视息息相关。乐视在2011年就创立了乐视影业,旗下分别拥有腾讯视频、优酷、爱奇艺的TAB,也集中在20142015这两年,成立了自家的影业公司。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,也联合SMG,在2016年合资成立哔哩哔哩影业。

第二类是泛娱乐产业链上的互联网公司,包括网文、游戏、动漫等互联网公司,通过影业的方式,打通IP链条。包括腾讯影业、巨人影业、蓝港影业、豆瓣影业等,都有这个属性。

第三类是硬件公司,比如小米,也成立了小米影业,致力于针对9000后下一代用户进行影视投资和IP开发。通过自创内容或者投资内容,来丰富整体硬件的用户体验。

第四类是电商和服务平台做影业。聚美优品成立的影业公司聚美影视,第一部作品《温暖的弦》已开机。58同城也高调宣布成立58同城影业子品牌,进军影视圈。

 

影业公司的生意 其实并不好做

TAB刚成立影业公司之时,来势汹汹。逻辑推论上讲,这些影业公司,不缺资本、人才、资源、平台,还把控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和入口,肯定能打出一手好牌。当时,保利博纳总裁于冬甚至预言,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。

不过,现在回顾来看,结果并不如人意。2016年,阿里影业主投的《摆渡人》遭到失败,10亿才能保本的影片最终票房止步4.8亿,口碑也是一地鸡毛。

腾讯影业主控的电影《少年》,表现也不尽如人意,累计票房不到1600万元。小米影业的命运更加坎坷,2016年小米宣布成立子公司小米影业,不到一年时间,小米影业宣布解散宣发部门,且不打算涉足影视制作。

互联网影业 到底颠覆了什么?

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,前赴后继在影视之路上,总结成一句话就是,能把产业链上下游玩的很溜,就是玩不转内容。

互联网公司们,现在已经能够很成熟得玩转众筹融资,玩转自身文化娱乐多项业务的融合,玩转在线售票与粉丝经济,补贴战导入用户与流量,衍生品的开发销售。

925cca24f83bb661198d41530fe4430.png

但在内容创作、电影特效制作等环节,互联网影业公司依然极其薄弱。在内容上玩不转,今年上影节期间,阿里影业表示回归“基础设施建设”,也就是要回到自身的优势上来,把线上票务这一块做好。

京东在这个时间点进入,目前来看,侧重点还是在卖票和衍生品。毕竟,要真正“主控”电影,其实并不容易,TAB折腾了三年,也没有拿出太好的案例。

写在最后

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影产业,更多是从自身的产业布局入手,寻求流量入口,寻求IP变现,寻求内容供应商,摆脱内容依赖,实现自身的业务融合。

不过,值得警惕的是,已经有业内人士担忧,互联网公司动辄号称颠覆,手握充沛的现金和IP,在这个慢工出细活的内容产业“不按常理出牌儿”,资本的涌入反而容易使得行业陷入快餐式和短视化。

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媒介360(imedia360)